第一百五十八章【大戏连台】(3/3)

作品:《帝国霸业之崛起

地理位置上,都在函谷关以东,由北到南排成一个纵向。合纵,就是把六国串成一个羊肉串。

与这个策略相对,秦相张仪也提出了一个“连横”战略,即韩非所说的“事一强以攻众弱”。这个战略,是秦国给六国中的任意一国出的馊主意,让它做秦国的仆从,攻击其他五国,从中占便宜。

之所以叫“横”,是因为六国中的任意一国,在地理位置上都处于秦国的东方,与秦国携手,就是牵起了一条横线。

“合纵”,可以说还有一些联合自保的大义在里面,而“连横”纯粹是利用别人的自私心理。但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,就是有人上钩,全然忘了晋国伐虢时发生的“唇亡齿寒”。

“合纵”与“连横”,是战国后期群雄逐鹿的一台大戏,一直演了上百年,尤以秦惠文王在位的27年为甚。

天下大势的轴心,开始围着秦国转了。

为何战国时最精彩的段子从这时候开始?是因为战国七雄到此时都完成了变法改革,成了以地主、自耕农为基础的一批新型国家。

各国都是相同的制度,并不等于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,恰恰相反,各国在强国的过程中,都意识到,天下完全可以“定于一”。现在已经不是谁来当老大的问题了,而是谁有实力来当这个“唯一”。

不能不佩服古代政治家的“野心”或者说雄才大略。以古代的交通与通讯条件,天下实在是太大了。就算我们现代人,对过于遥远的疆域,都不会有实际的兴趣,而古代的君主们却没有放弃对于疆土扩张的冲动。正是这种近于狂热的冲动,才为后代开辟了一个可以承载帝国伟业的广大空间。

民族要强大,空间就要足够大。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。

秦惠文王就是有同意野心的政治家。在他执政的27年中,对六国左右开弓、攻心为上,施展了高超的政治军事手腕,打得六国几无还手之力。

他的时代,也造就了两位名声不相上下的纵横家——苏秦和张仪。

这两个人,各据舞台,玩弄六国于股掌之中,留下了“朝秦暮楚”这样富有戏剧性的千古成语。

苏秦,是东周洛阳人,曾经拜纵横名家鬼谷先生为师。据说苏秦读透了周书《阴符》(此书在汉代亡佚),他先游说周显王,后游说秦惠文王,都没获成功。

苏秦巧舌如簧,把纵横术学到了家,他的那一套对日薄西山的周王室没有大用,但对秦国应该有大用,可惜秦惠文王放跑了他。

接下来他入赵国,仍碰壁;又入燕国,苦等几年,终于见到了燕文侯,从此大展宏图。

纵横家最善于揣摩听众心理,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。苏秦到了燕国,当然要鼓吹合纵,把合纵说成是燕国自保的万全之策。

燕文侯纵是国君,还从没见过如此雄辩的人,被苏秦一通忽悠,上了钩,立刻给苏秦提供车马、钱财,让苏秦转回赵国去游说。

赵国政局此时已发生变化,赵肃侯对苏秦以礼相待,苏秦仍是老办法,先吹捧对方一通,再吓唬一通,指出割地贿秦是为不智,只有山东六国形成纵约,才可称王称霸。赵肃侯也被忽悠得头晕,觉得眼前一片光明,马上赞助苏秦车千乘、金百镒等一大堆财宝,让他去说服诸侯。

当初苏秦在游说秦惠文王时,不过一介布衣书生,纵论天下事,总不免有说大话之嫌。现在他有燕赵两国的支持,华车美服,气象大不一样。接下来的游说势如破竹,韩宣王、魏襄王、齐宣王、楚威王纷纷首肯,六国共推苏秦为“纵约长”,同时挂六国相印。

就这样,苏秦凭着一张嘴,成为天下最显赫的人。当他游说一圈回到赵国后,赵国封他为武安君,请他向秦国宣布六国纵约之事。

同时任六国相位,在中外历史上也实属罕见,苏秦之威风,不可一世。秦惠文王想起这位暴发户式的布衣卿相,心里大概很不是滋味。

六国合纵,实力大增,秦国一时无法破解,只得隐忍,史载“秦国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”。

苏秦由此名声大震。据说他早年出外游说不成功,回到家后潦倒不堪,兄弟姐妹、嫂子、妻妾都嘲笑他说:“周人习治产业,致力工商,以谋利十之二为务。你舍本逐末,卖弄口舌,受困如此,不是活该吗?”

苏秦大受刺激,于是闭门苦读一年,思想水平大有长进。一年后,再游说诸侯,一举成功。当他腰挂六国相印,北上燕国去汇报情况时,路过洛阳,随行的各国使者及车马浩浩荡荡,堪比王侯。

他回到家中探视,兄弟、妻子和嫂子皆匍匐于地,不敢仰视。苏秦叹息道:“同为一人,富贵之时亲戚敬畏,贫贱之时遭人蔑视,何人不如此呢?”
本章已完成! 帝国霸业之崛起 最新章节第一百五十八章【大戏连台】,网址:https://www.dushuwo.net/64/64068/159.html